1. 首页 > 行业50强

【矿大史简】引领:私立焦作工学院的进取与开拓

  1931年,福中矿务大学正式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学校发展迎来重大转折。1933年,经教育部批准,私立焦作工学院正式立案,成为近代中国唯一的私立工学院。学校筹措经费,扩建校舍,增添设备,重视工程实践,建设科学馆、工程馆,丰富充实学校文化内涵,确定校旗、校徽、校歌,学校进入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引领近代中国矿业高等教育之先。

  1931年-1932年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占地面积增至46亩,就此增建房屋百余间,这中间还包括建设教员、学生宿舍,新增绘图室和试金室,并仿照北京大学校门建筑形式,新建朱红大门和附属设施,以壮观瞻。学校学习生活的基础设施得以保障,而学校教学与实验条件仍亟待改善。

  恢复办学初始,学校图书馆藏书不丰,包括河南矿学会寄存图书及《矿冶工程》等杂志在内仅千余册,可谓是“虽可资教学之参考,然不足供专门研究”。鉴于图书馆的窘境,时任校长的张仲鲁立志整改:其一迁移新馆,增设藏书室、杂志室、阅览室等,新阅览室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其二增购图书,学校特批经费用于购置图书,同时众校董、教师积极捐助,筹备购书资金,直至1933年,藏书已达11000余册,且藏书质量不凡,涉及古今中外各领域专业、学科前沿,助力学生科研学术创作。到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西迁,学校图书馆已初具规模,据史料记载:“焦作工学院图书仪器由焦作运出时共用车皮120吨”。其三改进管理,完善图书编目,明确图书馆运营章程,在1932年出版的《私立焦作工学院一览》中,专门附有图书馆规章一节,当时的图书馆建设及管理规定放在时下仍然十分先进完备,具有参考价值。

  1932年年初,经校长张仲鲁积极争取,申拨经费3万余元,由土木工程科主任李钟美教授亲自设计监工,利用暑假间隙,建成了主体三层、两翼二层的科学馆。设计独特,整体呈“工”字形的科学馆就此成为张仲鲁校长在任期间的学校标志性建筑,其总建筑面积约6882平方尺,周围开窗,中通走廊,适合课堂及 实验室之用,并在屋顶建筑钟楼及气象台,观测天气,报告时间。科学馆顾名思义,当时,学校十分注重科学研究,为建设科学馆用心良苦,寄期望于莘莘学子,矢志科研,致力矿学,实业救国。“巍峨崇宏,不但足以壮本院之观瞻,且为焦作市升色不少。”这是1932年《焦作工学院周刊》中对刚落成的科学馆的描述。

  工程馆的建设过程相比科学馆,更为坎坷艰辛。工程馆总建筑面积约62936平方英尺,最初预算约国币14.7万,相比学校每年经费4万元,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经费筹措也更为曲折。从1932年开始,校方进行多方面的积极努力,最终筹集建筑资金约3万元,作为初期动工资金。工程馆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和设计图纸也是由土木系主任李钟美教授精心设计完成,在工程馆建设过程中,李教授“朝夕督工,不辞劳苦”,投入大量精力。工程馆在1934年10月竣工,其外观和质量与科学馆不相上下,都达到了当时建筑的顶配水平,之后校方多次购置仪器设施,充备工程馆,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校积极充实实验教学设施,最初学校仅设物理实验室和化学馆,在科学馆落成后,学校决定扩充实验室,增装煤气机、发电机等试验设施,实验室也增设地质矿务部、采矿系陈列室、冶金试验室、试金室、电工实验室等。实验室的种类更为齐全、功能细化,设备也更先进多样化,同时学校设立研究室,在倡导学生致力科研的同时,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

  这一时期的焦作工学院,以“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而应社会之需要”为办学宗旨,矢志研究矿学,为建设矿业高等教育楷模而办学愈坚。经学校领导与各界人士多方努力,精心筹备,教学条件、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日臻完善,尤其在图书馆、科学馆、工程馆以及实验室建设落成后,学校办学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科研条件初步满足,焦作工学院慢慢的变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私立工程学院。

  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员来校视察,给学校以“不失为海内办理成绩较良的工校之一”的评价。蒸蒸日上的焦作工学院,不仅在办学条件上日臻完善,对于教员队伍及教学体系和管理秩序的建设,也不曾懈怠。

  在此期间,焦作工学院的教育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早期的英国模式到美国模式的转变,学校开始以美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为蓝本,特别是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办学有章可循,稳步打好基础。同时,模仿外国模式为主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体现了专家治校的精神,制定《私立焦作工学院董事会章程》和《私立焦作工学院组织大纲》,健全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正轨。顺利推行学科课程改革,加强完善办学体制,将学科课程由采矿冶金和土木工程两科,改为采矿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4系,本科学制4年。

  1934年,中福公司濒于破产,准备将焦作工学院移交河南省接办,公司停止教育经费的支出。在这决定学校命运的时刻,作为中福公司整理员翁文灏和总工程师孙越崎来到焦作整理中福公司矿务。孙越崎一直怀揣“实业救国”的理想,他深知焦作工学院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矿业高等学府,办好这所学校对发展中国的矿业特别是煤炭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故而在中福公司与学校经费问题上,他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对中福公司进行整改,令中福公司起死回生,同时保障焦作工学院的办学经费,使学校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在焦作工作期间,孙越崎先生多次进校演讲,与焦工学子分享煤炭工学发展计划,引导学生以吃苦耐劳之精神习得真才实学,以矿学本领救国报国。

  焦作工学院以“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为办学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风,活跃学术,引导学生努力的措施。同时汇聚名师,打造高水平教员队伍,他们“皆曾是留学欧美,对于工学,颇有造诣”。

  1934年,焦作工学院有教师30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1名,讲师及助教等11人,其中大部分教授均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并有在异邦工作的实践。为提高学术水平,创办了《焦作工学生》、《焦作工学院院刊》、《焦作工学院周刊》等学术刊物,并设立“张仲鲁先生工程论文奖金”,还请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煤矿和石油专家孙越崎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到校讲学,特别是在学校召开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这对活跃学术,增进知识意义重大。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校方积极引进人才,通过不同途径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例如1936年初焦作工学院在发布的第7号布告中,聘请从美国留学归国的丁观海先生为土木工程系教授。丁观海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之父。

  据1935年统计的数据看,在全国高校7234名教师中,留学归国的有3827人,留学出身的教师占全体高校教师总数52%。就焦作工学院各个时期教员情况去看,当时焦作工学院的教师中有留学经历的大大超过同期全国高校的比例。1936年,焦作工学院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矿业地质联合展览会,参展的矿业地质模型和展品,引人注目,广受好评,也就此揭开了学校参加全国性活动的开端。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先后分别担任学校名誉校董、常务校董,学校汇聚了丁观海、邓曰谟、王冠英、李钟美等一大批“留学欧美,在彼邦有工程经验,在海内有教书成绩”的硕学鸿儒,学院名声日振,“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矣”,成为中国矿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学术重镇,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学校先后培养出采矿、冶金、土木、机械4个专业460多名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学术修养,他们成为煤炭和矿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抗战爆发前的焦作工学院,偏居焦作一隅,走上顺利发展的轨迹,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充实,充满了许多活力。全校教职员工兢兢业业,学生勤奋朴实,学校学风纯正,师生合作,以同舟共济之精神共谋发展,努力将本校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焦作工学院自成立后,着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育成独具矿韵的文化基因。学校通过多次征集活动,设计校徽、校旗,谱定校歌,意在扬本校之精神。

  1932年初,学校举办校旗设计比赛,筛选评级设奖。后来,在张清涟的主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征求意见,于1935年春制定了校旗、校徽和校歌。校旗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徽为圆形,外圆为蓝底白字,上书“私立焦作工学院”七字,底部正中有一白色五角星,内圆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旗和校徽均象征焦作工学院是一所为煤矿和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

  学校还同时制定了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这首41个字的校歌,情景交融,振奋人心,促人向上,歌词朴实简练,曲词庄重典雅,充分反映了焦作工学院莘莘学子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和“救国重劳工”的爱国、进步的优良传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更加重视抗日救国教育,积极倡导学生体育活动和军事训练,注重军训,聘请军事教官,将军事训练列入教学计划,讲授军事知识。时任校董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养成劳动习惯”的德、体、智、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焦作工学院积极做出响应,学校组织了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队,注重体育锻炼,各项活动都颇具特色。

  1934年,学院第23级毕业同学编辑《焦作工学院同学录》,名誉校董蔡元培先生为勉励学生,亲笔题词“ 好学力行”,蔡元培先生为焦作工学院的发展,特别是学校精神的提炼做出了重要贡献。

  焦作工学院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成长,蒸蒸日上,进入自建校以来第一个鼎盛时期,焦工学子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焦作工学院的毕业生慢慢的受到国内各大工矿企业的欢迎。正如院长张清涟所说焦工学子:“出与世处,善推敬事爱人之心;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尽匹夫应负之责,服民生在勤之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

 

上一篇: 史海钩沉|本溪湖煤铁公司最近风潮写实 下一篇: 武汉mmc攻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