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精神谱系之:沂蒙精神
日,习在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明确定位:“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对沂蒙精神定位的高度和评价的深意,为我们在新时代从新高度科学审视、深入思考和准确阐释沂蒙精神提供了历史思维和根本遵循。梳理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来对沂蒙精神的题词、批示和讲话,由中央如此明确地把沂蒙精神与三大经典红色精神相提并论,将其上升到全党精神的层面和国家精神财富的高度,并立体化地深刻阐明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这在党史上还是第一次。 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一个血火熔炼的战争年代,记录着一段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党群干群水融的红色历史。其孕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多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沂蒙”一词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抗日战争初期形成的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和革命区域称谓。“沂蒙”之称,始于时任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 日致、张闻天的一封电报,其中列述了选择和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的五条理由,这是最早的“沂蒙”称谓。郭洪涛在电报中写道:“为什么选择沂蒙山区根据地?( )物产丰富,给养容易,目前是最好根据地。”该电文最早提出了指代沂山山脉、蒙山山脉一带区域的“沂蒙山区”这个概念,也是目前我们掌握的关于“沂蒙”一词的最早出处。 日,复电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这个战略计划很好,望即照此去做。”在和党下,“沂蒙革命根据地”很快建立起来。可见,是最早首肯和批准使用“沂蒙”一词的人。 月,鲁中区党委在沂南县成立了二地委,后改名“沂蒙地委”,其辖区包括沂水、沂南、沂源、蒙阴、蒙山等县,正是沂蒙山区腹地。当然,这只是狭义的沂蒙概念。 月,华东局将鲁中、鲁南、滨海以及泰西合并成立鲁中南区,逐步形成了广义上的沂蒙山区。广义的沂蒙,是指以泰沂山脉、蒙山山脉、沂沭河流域为主体标志的大沂蒙红色文化圈,其范围不仅包括今临沂市、日照市、枣庄市的全部,而且还包括济南市、淄博市、泰安市、潍坊市、青岛市、济宁市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新沂市、邳州市的部分地区。作为中国版图上的红色坐标,作为沂蒙精神的发祥地,“沂蒙”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而成为一种浓郁的红色标签、文化符号和精神力量。 红色基因是人的生命密码和精神家园,蕴含着中国的信仰、宗旨、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来看,它在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人的先进思想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同出一脉、谱系相承。理由如次: 年代初,一大代表王尽美就曾回家乡沂蒙——临沂莒县北杏村一带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发展进步青年,由此开始了沂蒙精神的破题之笔。其二,曾经在沂蒙根据地任职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如、罗荣桓、陈毅、粟裕、陈光、朱瑞、张经武等,都是曾经参加过井冈山斗争、苏区反“围剿”、历经长征、由中央从延安派到山东工作的久经考验的杰出红军高级将领;先后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郭洪涛,也都在延安聆听过的教导;而驻扎在沂蒙的八路军 师,也是由红军官兵骨干为主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传承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其三,战争年代的沂蒙根据地直接接受延安中央和的指挥,、朱德给党政军领导人拍发的电报就达 多封,融入了中央主要领导对沂蒙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其四,中央指示化名“胡服”的 年亲赴沂蒙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言传身教,带来了弥足珍贵、影响深远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群众路线观念。 师官兵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老红军本色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沂蒙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注入了红色因子,奠定了革命基础,创造了生长条件。换言之,正是由于中国人辛勤耕耘把革命的种子和对群众的关怀播撒到了沂蒙根据地这片沃土上,正是由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此浴血奋斗,正是由于深谙思想的老红军领导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承袭和弘扬,才孕育、催生和拓展了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精神,渗透着党心、民意与军魂。 沂蒙根据地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军事战略位置特别的重要。认为沂蒙在全国战略棋局中具有“北占东北,南下长江”的关键作用,“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也就活了”,因此决定“派兵去山东”。 ◆左起:叶飞、丁秋生、、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位开国将帅曾在沂蒙大地上喋血鏖战。所以说,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与沂蒙根据地(解放区)这一战略要地的建设和人民军队的长期驻扎息息相关。 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就是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党群干群水融,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进取。这既是沂蒙精神的创生之根、发展之本、文化之魂,也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 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当时并没有“沂蒙精神”这个概念,其所反映的精神内涵虽然丰富地展现于沂蒙党政军民身上且感人至深,却并无明确的提炼和表述。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出现,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研究和表达,也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深化过程。 年。当时,为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改革开放的要求,时任临沂地委宣传部长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沂蒙精神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由此引发了对沂蒙精神内涵话语体系的探讨与提炼。 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到临沂视察时与大家反复讨论,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为 月,时任中央到临沂视察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 月,临沂市委在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关于沂蒙精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月,时任中央、国家副主席视察临沂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 月,时任中宣部部长参观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后说:“现在我们提倡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加上沂蒙精神、太行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时任中央 月赴临沂调研时指出:“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展现和升华,也是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人的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提升了沂蒙精神的高度。 月习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锤炼和深化沂蒙精神内涵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见本文前言)。习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建设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此后,学术界对沂蒙精神内涵的探索和遵循,正是在此方向上展开的。 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集中体现在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及党群干群水融两大方面。 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勇担道义、深明大义、伸张正义,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沂蒙精神撼人心魄的张扬民族大义之歌。八年全民族抗战中,山东军民共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 天疯狂地杀人放火,用枪杀、刀砍、火烧、活埋、放毒气等惨无人道的方式杀害平民 多群众无一幸免,血流成河。面对禽兽不如的日本侵略者,不畏、血性刚勇的沂蒙山人,毅然拿起镰刀锄头、棍棒土枪,浴血奋战。 师师部及其主力挺进山东,促进了山东战局的重大转折,涌现了许多抗日英雄和“抗日楷模村”。 门大炮轰击村庄,继而发起猛烈进攻,扬言要炸平村庄、杀尽村民。面对残忍的侵略者,全村 名自卫队员和村民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以土枪、土炮、铁锨、铡刀、菜刀、长矛、木棍、石头等作为武器,与全副武装的日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八路军和区武工队闻讯后快速赶来,日军丢下 多名干部战士壮烈捐躯,杀出了沂蒙军民的铮铮铁骨、赫赫威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年冬,日军集中五万多兵力,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分局、省战工会、 师机关和抗大一分校部分师生以及地方群众共一万多人,在费县大青山一带被日伪军包围。为争取时间保护群众脱险, 多名抗大一分校学员,在子弹、手榴弹全部打光之后,就举起石头奋勇还击。五大队二中队队长邱则敏,亲自端着机枪扫射敌人,弹尽后毅然跳崖殉国;指导员程克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牺牲后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只耳朵;司号员齐德腹部受伤,肠子流出体外,他硬是把肠子塞进肚子,一手捂着不断流血的伤口,一手吹响了震撼敌胆的冲锋号。大青山突围战,粉碎了日军苦心经营的铁壁合围,书写了抗战时期“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的英雄战例。 在党和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行动感召下,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践行了“军民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人称“沂蒙六姐妹”的蒙阴县烟庄村六位支前女英模,在 年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主动把村里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为部队运送弹药 多斤粮食加工成煎饼送到部队。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又往前线运送弹药。一箱弹药有 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并第一次称她们为“沂蒙英雄六姐妹”,从此使这一团队美名远扬,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忠诚和奉献是沂蒙人民永不褪色的人格承诺。被称为“三英烈之父”的刘永良,先后将自己的 年冬,三儿子刘洪林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四年间三个儿子先后阵亡,淳朴的沂蒙人民用大义壮举诠释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被称为“一门三英烈,精忠报国情”。 ◆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毁家纾难,支持革命。 多万双军鞋等物资。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陈毅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战争年代,党政军民团结互助、水融的大爱情怀,在“沂蒙红嫂”这一女性群体身上展现到了极致。为了革命,她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军粮、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抬担架,掩护革命战士,抚养革命后代。据有关联的资料记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共做军鞋 月,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并被日军紧紧追杀。这时,聋哑妇女明德英正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坐在路边,她机智地救下了这位小战士并把他藏到一座空坟里。面对小战士因流血过多和极度缺水而奄奄一息的状态,明德英毅然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这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战士得救了,但明德英心爱的孩子却被前来搜捕的日军摔成重伤,成了痴呆儿。用乳汁抢救伤员,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是非常少见的,但明德英这位出身农家的聋哑妇女,却以博大的胸襟,冲破根深蒂固的封建世俗偏见,谱写了人世间的圣洁之歌和大爱情怀。根据这一情节,著名作家刘知侠于 年代极为轰动的短篇小说《红嫂》。后来又被改编为现代京剧《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颂》等,一经上演便“红”透全国,明德英也由此成为新中国家喻户晓的“沂蒙红嫂”。 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三天。这一些孩子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后来都幸福地回到了父母身旁。然而,王换于的 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她还几经风险多次掩护和救治抗日干部,并将一本载有全省抗日领导机构和干部名单的秘密文献珍藏了 月,她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秘密运回被日军杀害后陈尸荒野的山东省妇联干部陈若克及其女儿的遗体,用卖地的钱为她们买了棺木、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埋葬在自家的菜园里。新中国成立后,沂南县委县政府将陈若克母女的遗骨,移葬到孟良崮烈士陵园。 岁高龄的王换于老人去世,走完了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沂南县委县政府在王换于家的百年老屋旧址上,建起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上将含泪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 沂蒙精神中的党政军民水融,还突出体现在党政军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中。在临沭县朱樊村时,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褂子和裂开了口子的布鞋,但他坚决不领新军装和鞋子。他经常工作到深夜,而房东也常在半夜三更起来推磨碾米。为了不影响少奇工作和休息,随从人员就找房东商议让她改换了碾米的时间。知道后,对这种扰乱群众正常生活的做法进行了严肃批评。八路军 师到达沂蒙后,罗荣桓便主持制定了《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其中连“不让马啃树皮”都赫然在列。八路军第 纵队司令员驻在沂南县孙祖村时,见房东老人穿的单薄,便脱下自己的大衣送给老人。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帮群众拉犁,一上午就把上衣磨烂了。回家后,他的妻子只好用床单连夜为他做了一个褂子,第二天穿着去开会。在领导带头下,党政军与老百姓情同手足,真正达到了水融。 习强调指出:对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必须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探寻沂蒙精神的本源,从新的境界去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从新的高度去审视和升华沂蒙精神的本色,从新的诉求去强化和拓展沂蒙精神的本分。 笔者认为,就其定义而言,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由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根据地(解放区)党政军民水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种红色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精神。就其意义而言,沂蒙精神是承载新时代新使命的社会主流精神文化,是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旗帜和灯塔,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图腾和文化软实力象征。在新时代,我们该以创新思维和高远追求,打破地域区划观念,冲破宣传视野局限,切实站在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经典红色精神同样的认知高度和全国话语体系传播的广度上,创新性地从多视角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沂蒙精神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力量、执政理念和时代价值。我们要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大力倡导和积极地推进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多学科贯通和学术化转型,建立沂蒙精神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我们还需要利用新的介质载体、元素组合与传播链条,结合对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楷模的广泛宣传和具有艺术魅力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景点及红色文艺精品的开发与拓展,深入探讨和有效实施沂蒙精神应用研究的可行性路径,搞好沂蒙精神的落地对接和研究成果转化,并尝试通过引领自媒体之生成方式和舆论生态进行平民化广泛传播,使弘扬沂蒙精神大众化、常态化、艺术化、现代化,让与时俱进的沂蒙精神注入文化、走入生活、深入人心、融入生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 故事里的沂蒙|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在临沂树立 下一篇: 秘鲁的秘为啥读Bì不读mì_秘鲁的秘为啥读bì不读mì 转存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