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这个矿坑挽救了新中国:还清了苏联债务还助力两弹一星成功发射
在新疆额尔齐斯河源头,有一处曾在地图上神秘消失的矿坑,它宛如一个巨大的陀螺深深扎根在我国西部,用自己丰富的矿物资源撑起了蹒跚学步的新中国,为新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和两弹一星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就是被称为我国“功勋矿”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可可托海这一个名字有着浪漫的内涵,在蒙语里意为“蓝色的河湾”。可它和河湾却没什么关系,矿坑前身的矿脉原本是新疆阿尔泰山脉上的一处普通山丘,后来经过人们探索勘测才发现了它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于是经过多次建设开采,驰名中外的可可托海3号矿坑诞生了。 此矿坑以其矿藏丰富,矿种多样,矿品珍贵被誉为“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全球。 它坑口长250米,宽240米,深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其稀有金属含量十分丰富,占矿物资源总储量的九成以上,例如铍、锂、钽、铌、铯等。其中铍含量居全国首位。 除了稀有金属,矿坑还含有多种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珠宝石矿等。其开采出的矿物种类总计86种,而全世界目前已知有用矿物种类不过140多种。 不仅矿藏丰富,矿物的分布还十分规则,几乎都是呈螺旋带状分布,不同矿物之间的分界线十分明显,简直就像大自然精心设计的礼物。 这座矿山一开始是被新疆当地人民发现的。经过千年风雨洗礼,被岩石和沙土覆盖的一些矿物开始露出地表,露出来的大多是五彩斑斓的珠宝矿石。当地人发现这座闪闪发光的山丘后,便自行开采一些矿石来制作装饰品。 直到1935年,前苏联派遣团队来到我国新疆阿尔泰山脉进行地质勘测。据说是前苏联的地质专家在流经他们境内的额尔齐斯河里发现了稀有矿物质,追踪溯源来到了我国新疆。 前苏联地质团队用收购交易的方法动员当地居民一起寻矿。经过多方努力,地质团队在这里发现了多处绿柱石(铍)矿点,其中就包括可可托海矿床。 要知道铍可是运行核反应堆不可或缺的原料,所以前苏联多次派遣人员来可可托海进行探矿采矿工作,开采了不少绿柱石(铍)和钽铌铁矿运回前苏联。 建国后,我国矿物资源需求与日俱增。虽然在李四光等地质专家的带领下,我国矿物开采事业较以往发展了不少,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还很孱弱,矿物事业面临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种种问题,根本没办法对丰富的矿产资源进行相对有效开发。因此,我国决定和当时的“老大哥”前苏联合作。1950年,中苏两国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合作模式主要是由苏联提供相关设备和技术,我国主要提供人力。1955年,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所有权全部移交我国独立运营。就这样,可可托海矿坑成为中国重要的矿源基地。出于国家机密,可可托海3号矿坑于1958年改名为“111矿”,在地图上消失。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撕毁对华援助协议,撤走了所有机械设备、专家、图纸资料等等,当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可可托海矿区开采工作几乎瘫痪。 不仅如此,前苏联还要求我国在1965年底前还清之前的所有债务。据统计,我国欠前苏联的债务共计14亿600万新卢布,换算成人民币是52亿余元。 更令人绝望的是,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低迷,灾害连年,百姓闹饥荒。在这种情况下要偿还52亿余元的巨额外债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为了争一口气也为维护国家信誉,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准备迎战。一开始想过用农产品来抵债,只是农产品价值低,而且苏方对于农产品要求十分挑剔,每件产品都有具体的规格限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统统拒收。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仅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还完债务,还让百姓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这期间,日本政府看中了可可托海矿区的矿石废渣,提出用粮食来交换。这对于当时缺粮的我国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但最终我国拒绝了这个要求。 因为人们看出了日本政府的目的,并不想将仍然具有冶炼价值的废渣矿拱手让人。人有志,竹有节,矿区的人们对此说道:“宁愿饿死,也要把敌人馋死”。 当时正是美苏双方“冷战时期”,为对抗美国,前苏联对于原子武器研究十分重视,而可可托海3号矿坑的铍、锂、铯等稀有金属是研究原子武器不可或缺的资源。 我国决定自力更生,在前苏联撤走全部援助的情况下继续开采可可托海3号矿坑。于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挑起了还债救国的重担。 就这样,我国在缺乏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一边组织研究相关技术,一边工人开始用最原始的工具开采矿物。矿坑里没有级别之分,所有人都不分日夜干活。伙食条件也十分艰苦,所有人天天吃着馒头就咸菜。到了最困难的时期,馒头也没有了,只能吃着没啥内容的汤糊糊。 在人们不懈努力下,我国于1964年还清了前苏联所有债务,比原计划还提前了一年。据统计,可可托海3号矿坑出口前苏联的矿产价值占外债总数的40%左右,约为20亿。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在罗布泊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空爆。在我国研究两弹过程中,可可托海3号矿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铍是原子反应堆必不可少的原料;锂的同位素锂6则是氢弹引爆的重要动力。而这些矿物资源主要来自于可可托海3号矿坑。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震惊世界。这是我国在没有一点外援的情况下,自行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了我国航空太空事业的新纪元。 卫星发射需要用到铯原子钟,它是目前最精密的计时器,可通过它来实现人类对于核弹爆炸,导弹发射,卫星发射等科学研究的精确控制。而东方红卫星的铯原子钟和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的燃料都是来自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铯。 当年,在核弹成功试爆炸后,国防科专门给可可托海3号矿区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上面写有“为国分忧”这四个分量十足的字,这两份文件至今仍收藏在当地的地质陈列馆里。 可可托海3号矿坑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核武器研究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若是没这个矿坑,中国“两弹一星”将会推迟不止20年。它是新中国腾飞的坚强后盾,是千万人民撑起的“英雄矿”。1999年11月,出于经济转型、环境保护等原因,我国决定关闭这个运行了半个世纪的矿坑。立下无数功劳,创造无数价值的可可托海3号矿坑终于能休息了。 现在这个曾经挽救新中国的矿坑已经被改造为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的一景,于一二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矿坑由于地下水渗出,底下已经变成了一片蔚蓝的湖泊,应了其最初在蒙语里的意思——“蓝色的河湾”。 现在的可可托海3号矿坑安静地卧在阿尔泰山脉上,没有了机器轰鸣声,也没有了人们忙碌开采的身影。可那段岁月留下了珍贵的可可托海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这些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永远会有下一个可可托海3号矿坑,下一个挑战,但中国人民从不惧怕。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