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破局之道:中国循环经济行业绿色转型与价值跃升路径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循环经济已形成多元化产业生态,2023年总体规模突破4万亿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源循环利用市场。 循环经济作为中国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正在从辅助性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2024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循环经济进入“国家队”主导的新发展阶段,这家注册资本达百亿元的央企巨头整合了中石化、中国宝武等多家央企资源,肩负着打造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的重任。与此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在COP29上透露,到2030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设定的2025年目标。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呈现三个显著特征:政策驱动(中央与地方累计出台200多项专项政策)、技术创新(如CO₂制绿色甲醇技术产业化)、市场重构(“国家队”引领行业整合)。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2025年预计退役动力电池达120万吨,退役风机叶片和光伏组件回收市场从无到有,正催生千亿级新赛道。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中国循环经济行业“十五五”深度研究咨询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循环经济已形成多元化产业生态,2023年总体规模突破4万亿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源循环利用市场。赛迪顾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产业细致划分领域呈现差异化增长:再生金属(占比32%)、再生塑料(21%)、电子废弃物处理(18%)构成三大支柱,而动力电池回收(增速45%)、光伏组件回收(增速60%)等新兴领域则成为增长引擎。区域分布上,长三角(浙江、江苏为主)贡献了全国35%的产值,环渤海(以天津子牙园区为代表)占25%,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各占15%左右。 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传统的“分散回收—集中处理”模式(占60%营收)正与三种新兴模式并存:一是EPR(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如格力建立的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二是平台经济模式,天津新能公司的线上回收平台已累计交易众多商家,回收大量资源;三是产业协同模式,如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的“煤—新能源—电—铝”联营,使电解铝绿电占比大幅度的提高,未来有望达更高水平。 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呈现“国家队领航+民营专精”特征。2024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行业进入资源整合新阶段,该集团整合了中石化的废塑料、华润的废旧纺织品、中国宝武的废钢等业务板块,未来还将拓展退役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与此同时,格林美等非公有制企业则在细分赛道建立技术壁垒,其与印尼淡水河谷合作的镍资源绿色冶炼项目,展现了中企在全球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技术输出能力。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在大宗固废利用方面已实现领跑。2023年中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较高水准,年利用量巨大(相当于全球总量的较大比例),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副产物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但在高端再生材料(如医用级塑料)、精密拆解技术(如芯片回收)方面,仍与德国、日本存在一定技术差距。 渠道变革同样深刻:数字化回收设施爆发增长,汽车报废回收量同比增长显著,得益于“反向开票”新政推动正规化回收。不过行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低端处理产能过剩(利用率较低),而高纯度再生材料(如电池级碳酸锂)仍依赖进口,供需错配明显。 “双碳”战略与循环经济形成深度绑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设定了硬性指标:到2030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主要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十五五”期间政策呈现新特点:一是强制回收范围扩大,新增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新兴品类;二是经济激励手段创新,如“反向开票”解决回收企业进项税难题;三是央地联动加强,部分省已组建省级循环经济集团,目标产值较高。 国际政策博弈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再生材料纳入核算范围,倒逼中国企业提升绿色认证水平;另一方面,RCEP生效后,再生塑料颗粒等产品对东盟出口增长,但同时也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美气候工作组下设循环经济专题小组,围绕塑料生态设计等开展合作,表明该领域已成为全世界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 补贴机制优化是行业关键变量。当前电子废弃物处理基金补贴延迟发放导致企业现金流承压,但预计“十五五”期间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补贴向高值化利用(如稀土回收)、技术创新(如自动化拆解)项目倾斜。此外,碳市场扩容(拟纳入再生金属)和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如碳债券)将提供新的资金渠道。 材料再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CO₂加氢制绿色甲醇已完成产业化示范,农作物秸秆“四化”利用率较高,退役光伏板“全彩微图层技术”可实现高比例材料回收。但核心装备仍存短板,如锂电破碎分选设备进口依赖度较高,精密静电分选机被国外垄断。 智能制造赋能效果非常明显。天津子牙园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使报废汽车拆解效率大幅度的提高,铜铝分选纯度较高;格林美的“物联网+回收”平台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不过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较低,面临“不会转、没钱转”的困境。 技术攻关方向呈现差异化:短周期突破(如锂电黑粉湿法冶金、废塑料光学分选),中期储备(如高分子解聚、稀土永磁再生),长期基础(如生物冶金、分子级分离技术)。科研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因素。行业平均研发强度较低,低于环保产业中等水准,更远逊于欧盟。高校学科设置滞后,全国仅少数院校开设循环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大宗商品的价值波动放大行业周期性。2024年镍价暴跌导致三元电池回收经济性骤降,而废钢价格韧性支撑了再生钢铁产业稳定发展。公司开始运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如格林美参与LME镍合约交易。 下游应用高端化创造新增长点。食品级再生PET(rPET)需求年增,满足品牌再生含量的包装要求;汽车用再生铝(轮毂、结构件)占比提升;甚至奢侈品行业也开始采用再生黄金。这种品牌驱动的需求变化,促使回收企业投资分选提纯设备,如近红外分选机投资回报期已缩短。 消费者认知与行为分化明显。《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目录》调查显示:90后对再生商品接受度较高,愿支付溢价;而60后群体认可度较低,价格敏感度高。这种差异要求企业采取双轨策略——对年轻客群强调环保属性,对传统客群突出性价比。 基于政策目标与技术扩散曲线,预测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将经历加速增长期:2025年达目标,2030年突破目标,年复合增长率。这一过程中,产业体系将发生根本性重构——传统再生资源占比下降,而新能源循环占比飙升。 细分领域增长极呈现三级梯队:爆发型(动力电池回收、风机叶片回收)、稳健型(再生塑料、汽车拆解)、调整型(传统废弃钢铁回收、电子废弃物)。区域格局将更趋协同。长三角继续强化技术创新优势,成渝地区依托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西部回收枢纽,京津冀聚焦政产学研联动,推动再生材料在特定区域建设中的应用。 未来五年技术发展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低碳化(再生铝能耗、生物基塑料替代率)、智能化(AI分选设备普及率、区块链溯源覆盖)、精准化(分子级回收技术、稀土元素回收率)。关切化学回收技术的突破,中石化预计投资建设化学回收示范项目。 中国循环经济正从“技术引进”转向“模式输出”。在东南亚、非洲,中国企业已开展合作项目。但欧盟“碳壁垒”(CBAM)可能对再生材料出口造成冲击,需加快建立与国际互认的碳足迹核算体系。 全球循环经济形成阵营:技术领先型(德国、日本)、规模应用型(中国、美国)、资源供给型(澳大利亚、东南亚)。中美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竞合尤为关键,双方已建立专题小组,但在关键矿物回收领域存在技术封锁。中国需加强技术攻关,避免重蹈芯片产业覆辙。 差异化定位是破局关键。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采取“垂直整合”策略,中小企业聚焦利基市场,打造“单项冠军”。技术路线选择需量力而行,市场拓展把握政策窗口期。 重点布局新能源循环、高端再生材料、智能装备三大赛道。区域投资聚焦成熟型(长三角、广东)、成长型(成渝、内蒙古)两类集群。风险控制多维度评估政策、技术、市场风险。 国家层面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标准体系、金融工具、基础设施。行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建立“白名单”制度,组织共性技术攻关,培养新型职业。国际合作采取“分层推进”策略:技术层、市场层、治理层合作,参与制定全球规则,争取话语权。 如需知道更多中国循环经济行业报告的详细情况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中国循环经济行业“十五五”深度研究咨询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上一篇: 2025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总部招聘9人公告 下一篇: 金岭矿业铁矿石废弃物资源归纳使用项目投产年可处理1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