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三线建设在西安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在我国腹心地带13个省和自治区开展的规模宏大的工业和国防工程建设。东部和沿海地区众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转移到祖国西部的广袤大地,将许多“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工业重镇,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宏大壮丽的图景。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周边的蓝田、长安、户县山区出现了一批国防工程建设项目。 根据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国家在西安城区周边的蓝田、长安、户县山区摆放了一些国防工程项目,有063基地、210研究所等。同时,出于抢时间、赶速度和带动地方工业及交通发展的需要,国家也把一批基础性项目和配套项目摆放在有一定条件的城市。西安位于我国腹地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具备三线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门槛和所必需的地理环境。因此,三线建设初期,国家在西安地区摆放了188个项目,总投资137亿元。 1965年,国家向西安搬迁三线万余人,先后建成了邮电器材厂、五二厂、中兴电机厂、电信研究所、西安变压器厂、西安电缆厂、西安电气控制设备厂、西安制药厂、西安车辆厂、西安信号工厂、西安零四单位112工程、西安化学试剂厂、西安微电机研究所、西安热工和自动化实验室等。1966年,又内迁30余个企业。这些工业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大连、沈阳、上海等沿海城市搬迁到西安地区的,有的是整体搬迁,有的只搬迁重点生产线,有的搬迁重要设备,同时随迁的还有大批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技师。这些厂(所)迁入西安后,除少数是平地起家建设新厂外,大部分是利用原有建筑或旧厂址进行改建、扩建。这些三线建设项目依照国家边设计、边基建、边科研要求,基建施工期限都很短,任务异常艰巨。 为积极支援三线建设,解决三线迁建单位面临的明显问题,西安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支援三线建设问题。西安市提出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口号,要求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成立指挥部或领导小组,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共同完成三线企业迁建工作,尽力解决这些迁建单位在选址定点、土地征用、工程设计、基建施工、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子女上学、双职工工作安排等方面的困难。 为解决三线建筑设计企业施工材料和生活物资等方面的供应问题,西安市加大了木材、钢材、水泥、黄麻等建筑材料和二类机电产品、三类物资的供应,增设了粮食、煤炭、蔬菜、副食品供应点和供电供水、生产协作、机具修理、木器制作、银行开户、拨款等商业服务网点,帮助迁建单位解决临时用工和炊事、勤杂人员等后勤保障问题。西安市还派出市属施工队伍,从三线建设开始就开往秦岭山区和渭北高原,承担了大量建设任务,为三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驻西安的部、省属建筑施工队伍主力也都奔赴三线建设第一线,承担施工任务。 在三线建设战场上,还有一支以青年学生组成的建设大军,他们就是奋战在险峻山间,建设襄渝铁路的西安学兵。襄渝铁路线东起襄樊,西抵重庆,全长915.6公里,与汉丹、焦枝、阳安、成渝、川黔铁路相连,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中原腹地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重要铁路干线,也是一条战备铁路专用线人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其中,以西安90中学69届学生吴南为代表的114位西安学兵,为祖国三线建设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至今仍长眠于襄渝铁路沿线的崇山峻岭之中 资源开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提高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能力,围绕渭北煤炭基地建设,国家先后在西安建立了西安煤矿设计研究院、西安煤矿机械厂、煤炭部西安航测遥感公司、煤炭科学院西安地质分院、西安矿业学院等一批地质勘探、设计、施工、煤机制造和科研、教育等单位。为实现煤炭外运,国家投资修建了西安至韩城、西安至延安等铁路专用线。在煤电、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先后建成了秦岭(一期)、韩城、渭河、略阳4个大中型火力发电厂和石泉、石门2个水力发电厂,建成国内第一条33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将以水电为主的甘肃电网同以火电为主的陕西电网连接一起,形成陕、甘、青大电网,互调余缺,保障了西安经济建设的电力需求。 航天科技发展壮大。20世纪60、70年代,国家在陕西蓝田、临潼、长安、户县等县先后开工建设了063基地(航空部第四研究院)、067基地(岭南机械公司)所属的15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形成了完整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体系,研制生产的各种类型的产品性能好,技术精良,质量放心可靠,有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的国防和航天飞行试验、卫星上天、导弹发射、电视卫星的接收和转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电子工业实现零的突破。西安解放初期没有电子工业,三线建设期间,建成了西安铁路信号工厂、红华仪器厂、西安无线电一厂等一批电子研究和生产企业,实现了西安电子工业零的突破。三线调整改造中,卫光电工厂、南云无线电厂、宏星器材厂、华南器材厂、华达无线电器材厂、电子设备研究所等一批电子工业公司和研究所从陕南等地搬迁来西安,建成了西安电子工业园区。20世纪80年代,西安市电子工业跨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发展,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的新的发展时期。 机械工业成为优势产业。三线地区机械工业的建设,是按照既能为军事工业配套,又能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装备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的。三线建设期间,在西安先后迁建和新建了西安冶金机械厂、西安煤矿机械厂、西安润滑设备厂、西安通用齿轮厂、西拔设备厂、陕西压延设备厂、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西安黄河工程机械厂西安挖掘机分厂、陕西汽车制造厂、陕西鼓风机厂、陕西重型机器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和陕西汽车齿轮厂、海红轴承厂等重要的配套工厂,从而使西安地区形成了较强的重型机械制造力量。 电工业形成规模。三线建设初期,国家从北京、上海、吉林、大连调迁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西安新建和扩建了整流器研究所、西安微电机研究所、西安电炉研究所、西安高压阀门厂、西安电机厂、西安电缆厂、陕西精密合金厂(又名陕西钢铁研究所)、西安变压器电炉厂、西安长城电子机械厂、邮电部西安第二实验工厂(又名邮电部第十研究所)、国营五二四厂、西安电线厂、西安电焊机厂、西安东方电机厂、西安常压锅炉厂、西安除尘设备厂、西安中频工具厂、西安锅炉厂、西安电器设备制造厂、西安电器开关厂、西安微电机厂、西安电缆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电力整流器厂、西安石油地球物理修造所、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国营庆安机械制造公司(1985年改名为国营远东机械制造公司),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电生产制造能力。现在这一些企业中有许多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特色的科研生产综合型经济实体、全国电工行业的专门设备制造企业。 轻工业日渐兴盛。为配合大规模三线建设和适应人民生活需要,从1965年开始,国家在加强重工业建设的同时,还在西安兴建扩建了一批轻工企业。这一些企业主要有陕西缝纫机厂、西安轻工机械厂、西安红旗手表厂、第一钟表厂、西安钟表元件厂、西安造纸机械厂、西安风雷仪表厂、西安造纸网厂、西安宝石轴承厂、西安灯泡厂、西安第五砂轮厂。这一些企业有的填补了西安产品和行业的空白,有的为三线建设期间的国家重点项目配套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另外,三线建设时期,西安还建成皮革、搪瓷、卷烟、啤酒、电池、牙膏、自行车等轻工业,成为西安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 纺织工业异军突起。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纺织工业部本着就原料、就市场、就劳动力和兼顾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布局原则,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将沿海地区纺织工厂的领导干部、技术骨干及企业设备和零部件搬迁到西安,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关中(咸阳、宝鸡、蔡家坡、兴平、渭南)的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同时,西安与兰州、太原、武汉、重庆、西宁一起成为三线建设时期毛纺织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为西安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而三线调整则为西安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家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对三线企业实施调迁建设,西安市成为陕西省三线调整接受搬迁项目最多的城市,聚集了陕西省三线%以上的国防科技工业和90%的科研院所,涉及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有色金属、冶金等9大行业。这一些行业的许多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雄厚的科研生产实力,为西安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