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中心

集采≠集踩集采=吉彩

  今天是乙巳蛇年大年初七,在此向各位通信行业的领导、同事,拜年,祝大家蛇年大吉,诸事顺意。此时坐在电脑前的自己思绪万千,眼看距离中国移动2025年至2026年通信工程项目施工服务(设施安装)集中采购项目(以下简称为:中国移动电子设备安装集采)开标仅剩6天,中国移动2025年至2026年通信工程项目施工服务(传输管线)集中采购项目(以下简称为:中国移动传输管线天,作为一名曾多次参与中国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集采项目投标(本次不参与集采投标,不涉及任何企业利弊)的我,想谈点个人的思考,不足之处,还请赐教。

  最近有关“集采药”疗效争议的新闻多次成为热点(相关新闻内容请各位朋友自行上网查询补课),作为一名曾十多次参与中国移动集采的通信老兵的我来说,对新闻中“集采”两个字尤为敏感。观察当下通信行业的“集采”趋势,研究“集采”价格,所到之处低价屠龙、哀鸿遍野、血流成河,在不少从业者的眼中:集采就是低价中标。“集采”似乎成了:行业对手相互厮杀“集”体拼命“踩”压拉低价格的简称。作为一名从业近20年的通信老兵,我大声疾呼:集采≠集踩。

  集采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筛选优质合作伙伴,而非单纯的价格竞争。低价中标固然能在短期内带来市场占有率,但长久来看,可能损害工程质量、企业利润乃至行业生态。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集采,避免将其妖魔化。

  2016年12月初我与领导及另一名同事出发前往某地参加那年的传输管线集采投标,出发时标书装满了皮卡车的一后备箱,我与领导聊天说:希望我们能用一后备箱的标书换回相同的重量的黄金,“吉”语成真,结果出“彩”,那次集采我们分公司中标2.13亿。通过15年中国移动电子设备集采和16年中国移动传输管线集采,老东家快速实现了业务地域的突破,基本实现了业务覆盖“绿化中国”的目标,从那时起在我的眼里:集采=吉彩。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中国移动通信工程集采是难得的开疆拓土的机会,是企业出省的契机,许多公司通过集采实现了业务版图的全国化,在集采中标的利好激励下,一些企业通过新三板、科创板资本运作,企业体量迅速增加,同时营收也实现了几何式的跨越增长,快速成为业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采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吉彩。集采不仅是一种市场之间的竞争手段,更是公司发展的助推器。

  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10月2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也表示,要强化行业引导,加强标准质量引领,增强行业自律,积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不客气的讲:中国移动工程“集采”是通信工程领域“内卷”的主战场。听着行业同仁一边疾呼“保护市场,稳定价格,确保交付”,看着开标时屡屡出现的探底价格,真心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停止内卷,维护我们本已相当脆弱的通信工程市场领域。

  观察近期的不少项目,通过最低价实现中标的企业占有相当比例,但有另一部分中标的企业不是最低价也能中标,过往自己非通信领域的评标经历(自己所在省份只有运营商的员工才有机会成为工信部评标专家)证明,“总实力”(此处内容请自行脑补)越发成为投标关键。

  在此,我呼吁各位同仁停止内卷,共同维护通信工程市场的健康发展。低价竞争或许能赢得一时,但只有通过提升技术能力、服务的品质和总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集采”是 “客户带量集中(集体)招标采购”的简称,是一种市场化的招投标行为。站在招标方的角度讲:希望能够通过集采相关参与方的良性竞争来减少相关成本,筛选出优质可靠的合作伙伴;站在投标方的角度讲:希望能够通过集采投标能扩大市场,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可以越来越好的生存下去。

  通过公开的新闻我们正真看到“集采药”出现的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等复杂情况,这个结果似乎有违集采的初心。一时间:低价中标的药企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低价中标就是等死,低价中标就是找死,来到世界上就没想过活着回去”这已成为诸多企业的无奈生存誓言。个人看来,这是对实体企业家(实业家)的最大嘲讽,有违参与集采投标的初心。

  回到马上就要来临的中国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服务集采的主题,我希望每一名业者都能理智清醒的保持自己的那份初心。因此,我希望每一位从业者都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始终牢记集采的初衷——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15年之前,中国移动(或准确的讲是通信运营商)还没有通信工程项目施工服务集采,那时我国正在建设,缩短与国外先进国家通信的代差,当时各省的通信工程几乎都是由本土企业(通信工程局)完成,工程费用几乎是通信75定额 (《工信部规[2008]75号》)概预算折扣90%以上。15年年底的中国移动电子设备集采正式拉开了打破格局的序幕,东南部省份的通信企业快速调整战略,以当时看来近乎自杀的价格(现在看来很高)占领北方省份的通信工程市场。这一些企业带来了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和企业文化,对于习惯于坚守本土(有些故步自封)的企业来说,逐渐适应并实现了与狼共舞。

  在集采的影响下,失去市场的本土企业也放开了思想,主动走出去,同台参与外部省份的竞争与厮杀。

  在某种意义上讲,15年的中国移动集采打破了先前的市场格局,进而帮助中国移动实现了用更少的钱完成了后续的网络覆盖。集采不仅是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手段,更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对于通信工程行业来说,在经历了多轮集采后,加速了行业的整合,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移动业绩核查的有关数据,参加信息核查的265家企业,累计业绩:2752.54亿元,排名前十企业累计业绩858.1946亿元,占比31%;排名前二十企业累计业绩1315.68亿元,占比48%;剩余245家企业合计占比52%。

  2025年恰逢中国移动集采10周年,根据自己统计,相较于10年前,自己所在的省份有一半左右的通信企业消失、退出、注销或艰难度日生存;也有近55%的老师、同事或朋友转型离开了通信工程行业;另一方面无论是通信工程还是通信维护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员断层局面,毕竟通信工程行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即使科技再发达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也暂时无法替代一线工人去完成施工。

  集采≠新垄断,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集采毕竟是一种市场化双向选择的商业行为。本次两个集采项目的最终结果:1、强者越发强大、弱者自生自灭;2、企业无论规模,份额足够生存,无论是哪个都代表着行业有新的变化趋势。

  文字接近尾声,作为一名通信集采老兵和此次中国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集采项目旁观者的自己,心态越发复杂和百感交集。2020年1月,我曾写过文章《爸爸,这次集采我们大家可以活下来吧?!》那时女儿八岁在故乡上小学,现如今女儿已经13岁在省会上初中。写文章时女儿告我:爸爸,愿参与集采的所有人都能一切安好。这句话也代表了我对行业的祝愿。

 

上一篇: 【干货】金属采矿职业工业链全景整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下一篇: 喜讯|泰安中联当选省级重点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