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的市场分布及特点
地壳中的铅常与锌、铜共生,构成铅锌矿或铅锌铜矿,其中除铅、锌、铜外,一般还含有金、银、铋、镉、铟、锗、锡等金属。因此,铅矿石一定要通过预先选矿得到含铅40-70%的精矿才能进行冶炼。世界铅储量比较丰富,资源潜力较大,加上高再生率,能够很好的满足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数据表明,世界铅资源有广阔的勘察前景。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资料显示,1999-2009年间,世界铅的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增加了23.4%和18.9%。世界铅储量和储量基础在2007年分别增加到7900万吨和1.7亿吨,至今维持在该水平。按照2009年世界铅精矿产量380万吨计算,现有世界铅储量和储量基础的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0.8年和44.7年。全球铅资源分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美、中国、中亚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前五位资源国的铅储量在世界总储量中占到68%。
目前全球实现了工业化的铅冶炼工艺有前苏联的氧气闪速熔炼-电热还原法(基夫塞特(Kivcet))、QSL炼铅、富氧顶吹浸没熔炼法(ISA和Ausmelt炼铅)、卡尔多转炉炼铅、鼓风炉炼铅、氧气底吹炼铅(SKS)等。建国以来,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铅锌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铅锌冶炼工艺水准不断提高,产能和产量迅速增加,氧气底吹炼铅(SKS)法在我国有较多生产线年开始步入迅速增加通道。2000-2009年,铅冶炼产能的年均增速达到16.4%。精铅产量亦从2000年开始增长,2003年开始加速。2003-2009年间,精铅产量的年均增速达到11.2%,低于产能的上涨的速度。中国自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精铅生产国,此后一直维持非常大的优势。西方国家因铅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产量呈下降的趋势。
我国精铅的产能、产量分布非常集中。2009年产能前五位的省份是河南、湖南、云南、安徽和广西,其产能之和在全国总产能中占到65.8%;其中河南是第一大省,也是唯一一个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的省份,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25.9%。上述五个省份中,除安徽主要以再生铅为主外,其他省份都以原生铅为主。河南的铅锌资源比较贫乏,原料主要从其它省份和海外采购,湖南、云南和广西的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2009年我国精铅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7个省份,其中前五位的分别是河南、湖南、安徽、云南和广西。其中,安徽以再生铅为主,再生铅产量占其总产量中的比重高达85.5%。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极带动了铅的消费。中国在200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铅消费国。2000-2009年,中国铅表观消费年均增速14.4%,2009年达到368万吨。期间实际消费年均增速为21%,2009年为333万吨。中国汽车、通信、金融、电力、交通、电瓶车等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促进了铅酸电池产业的迅速成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铅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铅酸蓄电池,其次是氧化铅,其他还包括铅材和铅合金、铅盐、电缆等。2005-2009年间,铅酸蓄电池中铅的消费一枝独秀,贡献了最大的增幅。在2009年铅的总消费中,铅酸蓄电池中铅的消费量在总消费量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71.3%提高到81.5%。
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9亿美元,同比增长5.2%,比2005年的11.8亿美元增长了85.7%。其中进口额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与2005年比较,2009年的进口额增长了204.5%,大多数表现在铅精矿的进口上;出口额在2006年达到峰值,2008年以后大幅萎缩,主要是由于精铅出口量的锐减所致。2009年,铅贸易逆差达到19.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倍。
我国对矿产品长期实施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1995年以前,中国铅精矿的进出口量很小,出口量超过进口量。1995-1999年间,铅精矿出口量维持在1-3万吨的水平。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铅冶炼产能的迅速扩张,精矿出口微乎其微,而进口量迅速增加。进口精矿在精铅总产量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从1999年的10%提高到2009年的25%。中国回收工业的发展促使再生铅的产量迅速增长,在总产量中的比重稳步攀升。